生活小知识问答:古代考试是如何识别考生身份防止作弊的?

导读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为难自己,质疑自己,有时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或学会某样事物,那只是我们思考与接收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,生活中千变万化

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为难自己,质疑自己,有时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或学会某样事物,那只是我们思考与接收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,生活中千变万化,色彩万千,小编就跟小伙伴们说说古代考试是如何识别考生身份防止作弊的?都有哪些小细节该知道的,相信大家都感兴趣吧,小编也收集到了关于古代考试是如何识别考生身份防止作弊的?一些相关信息。

我们都知道现在不管做什么都需要考试,现在的考试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一种选拔人才的手段了,那么,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参加考试的呢?古时候考试又是如何防止考生作弊的呢?小编在网上查看了一番,制度还是非常的严格的,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,下面,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吧!

古代考试是如何识别考生身份防止作弊的?

据《清会典事例》(卷341)《礼部·贡举·整肃场规》,当时怀挟手法五花八门:“或藏于衣帽,或藏于器具,且有藏于亵衣裈裤中者。”清朝最严的一次乡试搜检,出现于乾隆九年(公元1744年)。

在乡试头场,乾隆皇帝派出亲近大臣数人前往监看,当场搜出怀挟21人,在二场搜检时又搜出21人;临时弃考的有2000多人。在考场外,“抛弃的蝇头小卷堆积于墙阴路隅者,更不计其数。”

经过这次检查,清朝的考场纪律更严,对所有可能作弊的地方都作出明确规定,如对带入的食品,“糕饼、饽饽各要切开”。甚至连考生所穿内衣内裤(亵衣、裈裤)都有强行要求:“裈裤绸布皮毡听用,止许单层。”

搜检时,内衣内裤都要搜。曾有人就此举提出异议,乾隆皇帝亲自解释:“设无所别,而一概从宽,则将来裈裤中竟成怀挟之薮矣。”意思是说如果内衣内裤不搜的话,那考生都把作弊资料藏那里了。

处罚

嘉庆《钦定学政全书》(卷19)《考试场规·附载律例》:“凡应试举监、生儒及官吏人等,但有怀挟文字、银两当场搜出者,枷号一个月,满日杖一百,革去职役。”

分享到:
版权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